不到24小时停火后,伊朗立即向中国寻求援助,王毅作出回应

 

在为期12天的紧张以伊冲突后,双方刚刚达成停火协议。然而,在局势尚未完全平息之际,伊朗迅速采取行动。停火当天,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直接致电我国外交部长王毅,首先报告了战况,指出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了攻击,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法。随后,阿拉格齐表示,伊朗是出于无奈才进行反击。最后,他转而表示,尽管目前双方已停火,但局势仍然不稳定,希望中国能够协助稳定局势。

图片[1]-不到24小时停火后,伊朗立即向中国寻求援助,王毅作出回应-哈撒资源分享网

实际上,伊朗的这次电话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经过事先准备的。在停火协议尚未稳固之际,伊朗便通过卡塔尔向美国传达了“不再发动攻击”的意向,甚至在导弹发射前一个小时通知卡塔尔,让美军提前关闭空域。这表明伊朗并不想加剧冲突。此外,此次对乌代德基地的攻击并未造成人员伤亡,更像是一种“象征性反击”。结果,特朗普随即宣布“停火达成”,并在社交媒体上宣称“和平与和谐”,自称“和平缔造者”。

然而,伊朗人并非愚笨。他们明白这场“停火”实质上是由于三方都感到力不从心——伊朗的核设施受损、导弹发射基地受损,反击能力下降;以色列虽然掌握了制空权,但战争成本激增,国内政局动荡,继续战争风险过大;美国方面已明确表示“不会陷入长期战争”,特朗普也不愿成为另一个“战争总统”。因此,三方达成默契,都不再发声,默认这场“12天的战争”就此结束。

尽管战争停止了,但问题并未解决。伊朗的核计划如何处理?以色列的安全如何保障?美国接下来是否会继续干涉?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人来处理。在这种背景下,伊朗向中国求援,正是看中了中国的“重量级地位”——不仅是为了在安理会投票中得到支持,更是为了在舆论战、外交战中拥有一个稳定的支持者。尤其是在美国已经与以色列紧密联合的情况下,伊朗最需要的是一个非西方大国的力量来帮助他们分担压力。

图片[2]-不到24小时停火后,伊朗立即向中国寻求援助,王毅作出回应-哈撒资源分享网

伊朗在向中国寻求援助的意愿十分明显:首先,期望中国能够支持伊朗在联合国的正当权益,特别是在安理会中避免美以将责任推卸成功;其次,希望中国能协助他们恢复谈判,提供必要的支持;最后,希望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中继续发挥调解作用,不偏袒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。众所周知,中国秉持不偏不倚的原则,不参与任何军事冲突,致力于推动和平,促进对话。

对此,外交部长王毅在电话交流中的态度同样直接。根据发布的通稿,王毅外长不仅再次对美以的攻击行为表示谴责,还明确提出了中国的四点立场:停止冲突、保护平民、进行对话谈判以及国际间的协调。这一系列主张既是对伊朗的直接回应,也是对全球的关注点作出回应。

特别是王毅外长指出:“对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下的核设施进行攻击,严重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。”这一言论分量十足,将美以的行为直接归类为“违规”。同时,他也对伊朗提出了警告:伊朗需要自我约束,避免采取过激行动。尽管中国支持伊朗,但伊朗不能将这种支持视为逃避责任的“护身符”。

图片[3]-不到24小时停火后,伊朗立即向中国寻求援助,王毅作出回应-哈撒资源分享网

王毅外长的话语简洁明了:炸弹并非解决问题的途径,唯有通过谈判、政治途径和国际合作才能达成目标。此次对话并非一蹴而就,涉及的议题众多,如伊朗核问题、以色列安全危机、巴以冲突、也门局势以及叙利亚重建等,彼此紧密相连,不容忽视。因此,中国将“推动安理会发挥其作用”作为工作的重点。

当前局势下,对于中国而言,这无疑是一次对其国际影响力的考验。从调解中东冲突到倡导制止武力扩散,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已从过去的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场地提供者”、“话语引领者”以及“方案提出者”。

王毅外长强调,中国支持伊朗维护国家主权、支持伊斯兰国家共同发声、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。这些立场体现了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,如今更加明确、务实和具有导向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场刚刚停歇的战争可能并未真正结束——以色列国内的强硬派势力仍然活跃,伊朗军方也可能未完全放弃,一旦任何一方出现“误判”,局势可能瞬间逆转。

图片[4]-不到24小时停火后,伊朗立即向中国寻求援助,王毅作出回应-哈撒资源分享网

伊朗向中国发出联系,这不仅是寻求帮助,更是一次战略性的主动举措。中国方面需要采取的行动,并非扮演“仲裁者”的角色,而是要维持局势的稳定,牢牢把握住各方的动向,并保持谈判渠道的畅通。这样做既是为了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,也与中国自身的利益相吻合。在当前这个充满动荡的世界中,能够说服两个激烈对抗的对手坐下来进行对话,这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。停止冲突只是第一步,实现和平才是最终目标。然而,这条道路充满挑战,但必须有人勇敢地走下去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2 分享